找到相关内容1163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真妄二维的简择:唯识学与西方哲学会通新探

    普遍和个别的关系,在认识论上表现为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关系,在政治和伦理上则是理想和现实的关系。这些关系成为西方哲学两千多年来探讨的永恒主题。  唯识学与柏拉图都把可感的现实世界视为虚妄不实,并共同将...世界创造出来的,是理念世界的复本或影像。康德认为,在具体的感性世界寻找万物的“始基”是一种理性的僭妄。古希腊哲学从米利都学派的“水”、南意大利学派的“火”、恩培多克勒的“气”、“土”、“水”、“火”,到...

    袁经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514157978.html
  • 《新唯识论》第一章 “明宗”

    而纯白未染之意则在忆想思惟的过程中假借感性经验之印象进行了别――所谓“习心”、内自我或者第六意识究其实无非五识特别是眼识与耳识之见分在意识宇宙所投射的幻影。“我们不要以为每一沤是各个微细的沤,实际上...就要出于否认本体之一途。”51我们在思维的过程中往往会不自觉地以为自己在探索存在于外境背后的某种本体,实际上只是在下意识的意地中寻求与特定的感性经验相对应的某种真实内涵――在苦思冥想之时处于相待状态之...

    陈强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143743002.html
  • 我心中的佛学与科学

    了解和认识。包括感性和理性两大部分。   感性认识是指用人的感性(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去接触一个研究对象,得到有关这一对象的种种认识。这个研究对象必须与外界完全隔离。并且大家约定在这段时间里研究者的眼、耳、鼻、舌、身、意和研究对象的大小、轻重、温度等种种特性固定不变,否则便无法进行研究。从事于科学实验的实验室就是用来隔离和固定研究对象的。   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大家公认的...

    明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13246755.html
  • 佛学与科学

    “宇宙比我想象的不可思议还要不可思议。”文学家用感性的形象思维的语言如是说,而霍金则以科学家理性的逻辑思维的语言如是说。从感性到理性,这不是一种偶然的巧合。  霍金原以为宇宙的终极真理可以用一句简单的...今天许多人阅读佛经仅仅把它作为一种神话来读,童话来读,甚而是作为一种具有想象力的作品来读,这实际上是十分错误的。但大部分人都是这样来读佛经,他们停留在感性认识上,一知半解上,是疑惑而非疑惑上,...

    高志其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55748747.html
  • 伦理学中的形式与实质

    与特殊的内容加以区分。广而言之,如前文已提及的,道德领域中的形式,往往蕴含着对感性规定的超越。康德一再要求将形式化的道德法则与感性的偏向(inclination)区分开来,并对二者作了严格的划界。感性的偏向是基于感觉的欲望,在这一感性的层面上,人完全属于现象界,并受因果规律的支配,惟有纯粹的(形式的)道德法则,“才使我们意识到自己作为超感性存在的崇高性”。[7]不难看到,道德的形式之维与道德的崇高...

    杨国荣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0/07111091963.html
  • 关于宗教多元主义的思考

    ,外部世界的知识完全是感性经验的结果,且在很长时间以来以为,这种感性经验为肯定物质世界的实有提供了基础。但更精深的哲学分析表明,情况并非如此。例如,视觉可提供给我们的,只是所见之处的色彩,而这只是所见之处以外的、我们往往不会想到的颜色的一部分。我们也无法从所见色彩推知其下潜在的物质及其原因。同时,当被以为源自感性数据的时候, 曾在早期哲学和科学中作用甚巨的直接原因论也失去了意义。   康德这样“...

    (美)科布著 贾建平译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43259964.html
  • 天台佛学中的现象学色彩

    的悬置,人们就能使意识摆脱种种前哲学的假设,结果他们就回意识到,呈现在意识中的现象不仅有事物的感性的、具体的、外在的那些东西,而且有该事物的一般、共相的东西,胡塞尔将后者称为本质。他认为,本质并非像...直觉(直观)的方法,所以胡塞尔也把本质的还原称为“本质的直觉”。胡塞尔所谓的“直觉”就是直接地“看”、审视自己的意识领域,从呈现在意识领域内的现象之中,排除那些感性的、具体的、偶然的和混杂了虚假成分的或...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83946367.html
  • 读“宋代看话禅及其思想特质”

    智慧的观点看‘看话禅’的性格。   赖教授最后主张 。一般来讲, 理性就是与感性相对的概念。佛教的概念上看, 感性有关克服散乱心的禅定, 而理性有关醒悟迷惑的智慧。由于所谓 ‘非理性的’不是理性的, 被解释所谓‘感性的’的意思, 所以, 我看来, 赖教授认为看话禅是禅定比智慧更重视的修行论。   赖教授也认定, 看话禅的性格就是把从疑心到豁然大悟强调的修行论。因此大慧是否批评默照禅? 看话禅是否...

    印镜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72848980.html
  • 王思翰评析禅的由来及哲学思想对禅的理解

    文化。前者神人分离、人与世界分离的思想,后者灵肉分离、感性理性分离、人与自然分离的思想,共同形成了西方的二元论:主体与客体、本体与现象、现实与理想、自己与他人、人类与自然的分裂,由此而发展起西方的近现代文明:主观主义,客观主义,现实主义,理想主义,民主法治,科学技术。而中国人与此不同,他们取消一切矛盾对立,主张一元论(或称整体思维、混沌思维):天人合一,齐万物,齐生死,混淆感性理性、本体现象、灵与肉...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21651023.html
  • 般若义理与审美精神

    佛记序》);还说:“法身湛然,各有应感。感之所照,跨大千而咫尺”(《均圣论》,《艺文类聚》七十八)。心灵是万物之本体,所以外物不仅不会构成心灵的感性边界和限制,反而成为心灵所自由感召、纵意化应的诗意...法之实”(《般若无知论》)。具体分析起来,由于主客两忘、物我俱一的关系结构和认知模式,客体对象在这里既不再是外在于主体(“我”)的一种纯粹的“物”,一种与“我”无关的纯感性个别的存在,也不再是主体的...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95761415.html